“以法护地”,加大耕地保护性投入

发表时间:2021年-07月-07日浏览量:277

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太利长期关注耕地保护工作,他经过调研后提出,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只是数量概念,更要强化耕地的质量建设,人民政协报对此进行了报道——

  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,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,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。但我在多地调研后发现,耕地质量退化现象不容忽视。”

  “我国耕地退化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%以上。多年来,农业生产高投入、高产出模式,加剧了耕地土壤酸化和农业面源污染,基础地力不足,土地污染严重等耕地退化现象不断出现。尤其南方土壤酸化、华北耕层变浅、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。”孙太利表示,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,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。 

  完善耕地“质量红线”法规,强化耕地保护性投入十分必要。孙太利认为,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法、土地管理法、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保护,明确规定耕地撂荒、破坏耕地质量等法律标准及法律责任,强化执法措施,助推耕地质量管理常态化、法制化和规范化。他建议加快推进《质量促进法》立法进程,进一步明确耕地质量、生态质量、粮食质量等质量促进调整范围,明确耕地质量发展的共治机制、工作路径、措施方法等。

  孙太利表示,要完善耕地保护性投入补偿政策。政府部门要对耕地保护、提升耕地质量加大专项资金投入,分级分类明确资金用途。他呼吁对耕地保护好的先进地区和个人要给予明确的奖励政策,助推耕地保护由被动变主动,由局部变全面,由粗放变科学精准。

  “平台管理,科学养地,优化耕地质量保护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。”孙太利建议提升现代化装备研发水平,推进耕地保护、监测、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转型。同时,成立国家级科学养地研究平台,跟踪全球高标准耕地保护前沿动态,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标准化技术方法与经验,聚焦耕地质量基础与应用研究,围绕耕地质量监测、保护和利用开展科技联合攻关,全面覆盖各类土壤类型、全域耕地管理。

  “建议运用5G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,加快构建一体化耕地保护综合监管服务新模式,对全国所有耕地保护建设成果、耕地建设全过程监测评价等,实现动态管理、立体多维管理和长效管理,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职责,确保责任落实到位、约束措施到位、技术指导到位。”

  “可借鉴优质养地经验,推进政府主导为农户耕地上保险,政府以奖代补引导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,如地力保持不变和提升等级均可得到奖励,引导农民保护耕地的主观能动性。”